云南上古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梗概
远古时期
战国时期
秦汉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
隋唐时期
云南是人类最早的发祥地之一。1956~ 1957年在开远小龙潭发现1400万年前的古猿牙齿化石,1957~
198年年在禄丰石灰坝发现800万年前的数十枚古猿牙齿。科学家鉴定为腊玛古猿,是人类的祖先。1965年在元谋县上那蚌发现170万年前猿人牙齿化石。
其间又先后发现西畴人、丽江人、昆明人和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与用火的痕迹等,说明云南是我国发现古人类化石最丰富的地区之一,滇中高原及其邻境是探索人类起源的关键地区,它对研究世界人类发展史,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元谋猿人远较著名的北京猿人和陕西的蓝田猿人为早,距今在170万年以前,它的发现揭开了我国历史的序幕,并将祖国的历史上推了120多万年。
远古时期的云南,大体也经过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原始社会阶段。元谋、滇池、洱海地区大量从旧石器到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证明云南社会在缓慢地向前发展,并和内地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既相互影响,又各有自己的特点。剑川海门口铜石文化遗址的出土,说明早在公元前1100多年前,云南的部分地区已开始使用青铜器,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逐步跨进了阶级社会的门槛。
战国时期,公元前279年左右,楚国将军庄乔奉命率军由湘西溯长江而上,经略四川、贵州一带地区,攻灭了夜郎,并沿今滇黔路进入云南,征服了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以“滇”为首的“劳浸、靡莫之属”,统一了滇池地区。后欲归报,因秦国遣司马错夺取蜀及楚国的黔中郡,归楚路被切断。庄乔便率其部属2万余众留驻滇池地区,自立为王。他们入境随俗,同当地少数民族融合,传播先进的文化、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促进了云南政治、经济、文化向前发展,滇池周围“平地肥饶数千里”,“有盐池田渔之饶,金银畜产之富”,使滇中地区很快地进入到奴隶社会。推动了我们伟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史书说:“今西南诸夷,楚庄之后。”“西南外檄,庄乔首通。”可见庄乔的入滇是内地人民大规模开发云南的重要历史事件,庄乔也就成了由内地到云南的第一个重要人物。

公元前316年秦国惠文王灭了巴、蜀后,设立巴、蜀、汉三郡。公元前310年,秦国武王使蜀西南姚府(今楚雄州姚安一带)管内的丹、黎等西南夷部落和丹、黎以南“斯榆蛮”。
“苞蒲蛮”等“昆明”各部落臣服。秦国为了加强云南与已蜀及中原的联系,发展西南交通,于公元前250年及前211年先后派李冰及常频修通了由四川宜宾到云南曲靖的“僰道”(因沿途多经过焚人聚居区,故名),又名“五尺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开始在云南和整个西南地区派官置吏,进行直接的统治。这标志着中央王朝对云南正式统治的开始,使云南成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客观上也促进了滇中地区和中原社会经济文化交流。旧史说云南为“蛮荒之地”、“自古未尝通中国”,这是不符合历史情况的。
汉武帝继承秦王朝开发边疆民族地区的政策,并为探寻通达身毒(今印度)至大夏(今阿富汗)的道路,汉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派王然于、柏始昌。吕越人等率兵至滇池地区,多因受阻未果。汉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再次发巴蜀兵数万击劳浸、靡莫,“以兵临滇”,滇王降,“请置吏人朝”。于是以滇王统治地区为基础设益州郡,并赐“滇王”印,令其仍为“长帅”。在西南夷地区开道置郡,派官设吏,设牂牁、越嶲、犍为等郡,此3郡部分地今属云南境,标志着郡县制在云南全面确立,云南成为汉王朝版图的一个组成部分。
汉永平十二年(69年),东汉王朝设永昌郡管辖着“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八百里”,东至洱海,西界达于大盈江、瑞丽江下游及伊洛瓦底江地区,其南至怒江下游两岸及今西双版纳,约当今大理州及哀牢山以西地区,治不韦县(今保山市金鸡村)。境内居住着今天彝语支各族的先民“哀牢人”,佤、德昂各族的先民“蒲人”,以及傣、掸各族的先民“掸人”。汉朝派遣清官廉吏郑纯等来此统治,各族人民过着比较安定的生活。永昌郡有8县共231897户,1897344人,在全国105个郡国中位居第二。永昌郡人口增加是有其客观物质基础的,该地古为我国对外交通门户,是中国通往印度、阿富汗的“蜀身毒道”重要通道,物产丰饶,商贾往来频繁,当时主要交通线有两条:一条经永昌到达缅甸北部,再经印度到达西方,著名的“蜀布”和“筇竹杖”即由此输出;一条经永昌到达缅甸南部,出海后通往西方大秦等国。永昌郡的设立,标志着中央王朝对云南统治的进一步深入和加强,而且为西南边疆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是东汉王朝经营云南的重大事件。
在经济方面,由于青铜器的广泛应用,农业、手工业都有较大的发展,商业也出现了。晋宁石寨山出上的2000多件青铜器,反映了当时滇池地区发达的农牧业生产、冶金和工艺水平;滇东北朱提(今昭通、鲁甸一带)、堂狼(今东川、会泽、巧家一带)地区的铜、银冶炼和制造,在全国也享有盛誉;滇西地区的“华橦布”等丝、麻、棉织品也较为发达。

220~280年,是我国历史上的魏蜀吴三国对峙时期。当时,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被称为“南中”,是蜀国的一部分。东汉后期,南中部分奴隶主贵族据地自雄,不遵法度,先是益州雍闿杀太守郑昂,郡丞朱褒杀蜀郡从事常颀,雍阎又把太守张裔缚送给吴国孙权,并勾结越嶲夷王高定、郡丞牛褒公开打起反蜀旗帜。诸葛亮为了“北伐中原”,巩固后方,决心先平定南中。
225年3月,乃亲率大军,三路南下,于5月渡沪(今金沙江)袭破高定、雍阎,又七擒盂获,“秋平四郡”。为巩固蜀国对南中的统治,把原南中五郡调整为七郡,为实践其“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指导思想,起用少数民族渠帅,以盂获、盂谈、爨习等为官属,并全面推行发展文化、奖励农桑的政策,招募汉人移民人滇垦荒,“诸夷慕侯之德,渐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形成了“纲纪粗定,夷汉粗安”的政治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南中居民以金银、犀革、丹漆、战马、耕牛等“充继军资”,对支援蜀国北伐统一战争起了积极的作用。但这种历史进步是以战争和民族压迫剥削为代价换取来的。
西晋王朝建立以后,继续加强对云南的统治。但由于剥削加重,政策失误,宁州大姓遂与四川李雄成国政权联合起来,打着“恢复蜀国”的旗号,反对晋朝。李雄封李寿为建宁王统治南中。338年李寿自立称帝,改国号为“汉”。李寿死后,其子李势继位。
347年,晋将桓温取蜀,李势降,汉国灭亡。晋王朝对宁、益两州重新加强了统治,由于战争的破坏,东汉三国时期一度繁荣的滇东北地区,逐渐衰落。汉族屯民纷纷迁至滇中和滇西,促进了西爨势力的发展。至于各族群众在反晋斗争中结成的“百世遑那”(亲家)和“夷汉部曲”(奴隶,依附农民),则是民族融合的一种表现。
这一时期,云南除滇中、滇西早在汉代就有铁的生产外,滇南的贲古县(今蒙自、个旧一带)也出现了锡的开采和冶炼。由于铁器的广泛应用,以及移民屯田的实行,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变化不无影响。滇中、滇东北等地出现了新的封建生产关系的因素。
南北朝时期的云南,相继处于刘宋、萧齐、梁等封建小王朝的统治之下,仍然维持了与中原内地的密切联系。当时全国封建割据,政治动荡,而云南却在滇东建宁郡(今曲靖地区)大姓爨氏的统治下,形成割据状态,分为东西两部,大抵以今曲靖至建水一线为界,在此以东及东北部称为东爨乌蛮,在此以西及西南者称为西爨白蛮。此时,社会相对稳定,经济文化相对发展,内地人民为了逃避战乱,不断迁来云南,一部分融人当地少数民族之中,与“西翼白蛮”、“汉裳蛮”、“松外蛮”、“洱河蛮”等形成为后来白族的先民。所出《爨龙颤碑》和《爨宝子碑》(即大小爨碑),“文体书法得汉晋正传”,这两块碑保存至今,被誉为“神品”,是汉晋以来各族文化互相融合、互相吸收的产物。

隋开皇十七年(5叨年)派史万岁率兵南征,击降爨氏,消除了云南的割据势力,云南重新置于中央政府的直接统治之下。随着李唐王朝的建立,中央对云南的统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唐朝在云南设置羁糜府州,基本上恢复了汉晋时期中央在云南设置郡县的规模。707年,唐朝击败南侵洱海的吐蕃,立铁柱以纪功。南诏在唐朝大力支持下,于开元二十六年(738年)统一了“六诏”,唐册封皮罗阁为“云南王”,开创云南政治历史的新局面。
南诏建立以后,部分采用唐朝官制,首府区域设六赅,外域设弄栋、拓东、宁北、永昌、开南、镇西六节度统制,逐步健全制度,廓清领域。762年,阁罗风亲率大军,“西开寻传”,又收降“裸形”、“祁鲜”诸部,势力达到伊洛瓦底江流域;763年,置安宁城监,发展与贵州及宜宾一带的经济联系;765年,筑拓东城(今昆明),以长子凤伽异为“二诏”(副王),后称鄯都阐府城;又在南部地区设立银生府,统领今景谷及西双版纳一带的“黑嘴”(傣族)等部落,影响及于中南半岛。国内则发展以“佃人”制为特点的奴隶制经济,洱海、滇池地区已经是“户口殷实”,“邑落相望,牛马蔽野”,“收获亦与中夏同”。农业、畜牧业和以采金为主的采矿业发达,金、银、铜、铁等手工艺品大为发展,生产了著名的浪剑和择鞘。为了学习先进的汉族文化,南诏曾先后派出数千人到成都、长安学习“孔子之诗书”,著名的清平官郑回(汉族),成了南诏诸王学习汉文化的严师。建筑艺术也有较高的水平,著名的大理崇圣寺三塔、剑川石钟寺石窟,保存至今,是中外皆知的重要历史文物。
南诏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其前后共13个王,合247年。有10个王分别接受唐朝委任的“刺史”、“台登郡王”、“云南王”、“南诏王”等职,曾两度和唐皇廷议婚,并且缔结了舅甥关系,始终保持着对唐王朝的臣属关系。中间曾一度依附吐蕃,并有过天宝年间的战争,但并未改变和祖国团结统一的总趋势。事后,阁罗风在王都太和城建立的《德化碑》,表明“世世事唐”的心迹;唐贞元十年(794年)7月铸“贞元册南诏印”,派特使与异牟寻会盟于点苍山,版图重归唐朝,誓相扶救。贞元十一年(795年)设置云南安抚司。
南诏后期,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加剧。897年,权臣郑买嗣(郑回七世孙)杀死南诏王隆舜,宣告了南诏奴隶制政权的灭亡。后五年,又杀死隆舜子舜化贞,建国号“大长和”。
927年,权臣杨干贞杀郑隆直,灭大长和国,旋建国号“大义宁”。后晋天福二年(937年),白族先民段思平联络滇东三十七部进军大理,攻克下关,推翻了云南最后一个奴隶制政权“大义宁”,建立了大理国政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