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云南社会经济概述
一清朝后期
二民国时期
进入19世纪以后,统治中国的清王朝已经日益腐朽。184O年的鸦片战争,开始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近代史。地处祖国西南边陲的云南,一直为西方列强所觊觎垂涎。英国侵占缅甸后,继续谋求开辟印度、缅甸到云南的交通,以便进一步侵入我国的西南腹地和长江流域。1875年,英国武装探测队侵入滇西,开枪打死边境居民,我景颇、傣、汉等族群众奋起反抗,截杀其翻译宫马嘉理等,在云南近代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1883~
1885年的中法战争,云南人民和广西人民一起反击法帝国主义侵略,取得了宣光、临洮诸战役的伟大胜利,滇东南以项崇周为首的苗、瑶、壮、傣、汉各族人民,积极开展武装斗争,多次打败了法国的入侵。1895年7月法国侵占勐乌、乌得,1900年缅甸英军武装侵入片马,都遭到各族人民强烈反击,在保卫祖国边疆的斗争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中法战争后,随着清政府的腐败和懦弱,帝国主义列强强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云南的土地被割让,主权被侵夺,民族危机和边疆危机进一步加深。1910年滇越铁路建成后,法国的侵略日益深入,而英国对云南资源的控制和掠夺也不甘后尘。与此同时,帝国主义在云南建教堂,办学校,进行文化侵略。
云南人民和全国人民一样,有着反帝反封建的光荣革命传统。1856年滇西爆发了以杜文秀、李文学为首的回、白、彝各族人民大起义。1908年,云南同盟会会员和革命群众举行的永昌起义、河口起义,是云南辛亥起义的前奏。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成功,27日即有腾冲武装起义响应,并成立滇西军都督府。10月30日,即农历的“重九”,昆明起义军又获成功,成立大中华民国云南省军都督府,共推蔡愕为都督,分设参议院和军政部、参谋部、军务部等机构,标志着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在云南取得了划时代的胜利。
鸦片战争后,云南和全国一样,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冶金业则明显地呈现畸形状况。到清末,云南的铜、银产量显著下降,大锡产量却扶摇直上,跃居全国第一,约占全国锡出口的98%,云南出口总值的2/3。

护国运动后,云南处于军阀统治和混乱之中。1920年,滇军第一军军长顾品珍驱逐了唐继尧。隔了两年,龙云又支持唐继尧击败顾品珍。1927年2月,龙云、胡若愚。张汝骥、李廷选四镇守使发动“二·六”政变,赶唐下台。此后,龙云先后击败了胡、张等部,控制了云南,1929年,蒋介石任命龙云为云南省政府主席、国民革命军第十三路军总指挥等。
龙云早年毕业于云南讲武堂,参加过讨袁、护法斗争,并响应北伐,对抗日战争和民主革命有所贡献。由于他有意开放一些民主运动,同中共及一些民主人士交往,引起了蒋介石的极端不满。抗战胜利前,蒋就蓄意解决龙云。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命令包围云南省政府,控制了昆明,并宣布免除龙云的云南省主席职务,调军事参议院任院长。龙云走后,卢汉接任云南省主席,1949年12月9日,卢汉率部在昆明起义,云南宣告和平解放。
这一时期,特别是抗日战争时期,云南作为大后方,由于一批工厂、学校等由沿海、内地迁来,加之1940年及1942年滇越铁路和滇缅公路在越南和缅甸被日本帝国主义侵占之前,是当时我国陆上通向国外的唯一通道等多方面的原因,社会经济有所发展。抗战胜利以后不久,内战爆发,西方帝国主义与官僚资本、封建势力进行勾结,疯狂地掠夺和压榨云南人民,致使民族工商业日益调敝,广大农村两极分化日趋严重,云南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矛盾进一步加深深,生产力受到了严重的阻碍。1949年,全省人口159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92%。农业生产条件很差,生产力水平极低,全省耕地面积仅226万公顷,其中有效灌溉面积只占11%左右,农业总产值仅8.3亿元(按当年价计算),粮食产量393万吨,每公顷面积产1738公斤,按人口平均有粮食246公斤。油料总产2.35万吨,甘蔗27.
55万吨,烤烟0.22万吨,生猪年末存栏数272.5万头,大牲畜358万头,羊205万只。全省工业固定资产原值仅1.1亿元,工业总产值1.95亿元
(按当年价计算),年产钢356吨,钢材248吨,生铁6642吨,有色金属1202吨,原煤23.7万吨,发电量0.51亿千瓦小时,糖2.3万吨,卷烟2.7万箱。交通极其闭塞,几段窄轨铁路不通省外,营运里程656公里,公路只有滇缅。滇黔两条干线,通车里程2783公里,2、“3的县不通公路,运输全靠人背马驮。商品经济极其落后,城市轻工消费品大部靠沿海等省市供应,农村基本上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过去曾经较为发达的云南冶金业,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摧残,到解放前夕,已经由衰落、残破而濒临绝境。和抗日战争胜利前相比,大锡生产下降了52%,仅产锡2000吨。占重要地位的铜下降了的63%,铅、锌、铁分别下降了61%、33%和62%。拥有3万多工人的个旧锡矿,也下降到只有3000多人。内地广大农村特别是汉族地区,土地占有更加集中,阶级分化愈演愈烈,占农户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却占有70%以上的土地和收获量的60-70%;而在边疆民族地区,还存在着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奴隶主土地所有制和正在转化中的原始公社土地所有制,致使全省形成了多种形态的生产方式。在这种以封建为主,又包括了其他更落后的生产关系的严重束缚下,云南农业生产力表现了落后和停滞不前的特点。一方面。与同时期的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它是落后的;另一方面,
由于多层次生产关系存在,云南的农业生产又是不平衡的。粮食种植是低水平上的简单再生产,粗放的耕作成为主要经营方式,经济作物的种植指数很低,畜牧业发展缓慢,而鸦片种植却畸形发展。“五四”运动后的30年间,云南的资本主义虽有发展,并早就萌芽和产生于矿冶业中,但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一直没有得到长足发展,而地方国家垄断资本却逐步形成了以财政厅厅长陆崇仁为首脑的陆氏财团,和以富滇新银行行长缨嘉铭为首脑的缨氏财团,垄断了云南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成为半独立状态的地方政权的经济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