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云南的壮族占全国壮族的7%左右。
壮族由古代住在华南的“百越”一支发展而来。秦汉时泛称“西(区瓦)”、“骆越”、“乌浒”、“濮”、“僚”等,宋代称“撞”。建国后改称“僮”,
1965年根据周恩来总理的倡议,经国务院批准,将“僮”改为“壮”。自称和他称20余种,主要有“依人”、“沙人”、“土僚”等。
壮族地区早在宋元时期就已进入了封建领主制社会。明初,部分地区实行“改土归流”,但土司制度的残余仍存在,经明、清直至建国前夕,仍是领主制残余和地主经济并存的局面。历史上壮族人民与各族人民曾多次发动反封建、反压迫的革命斗争。
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有南北两大方言。多通用汉文。1955年创制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
云南壮族聚居的文山州,70%以上地区属亚热带气候,农作物可以一年两熟或三熟。
“开化(今文山)三七”在国际市场上久负盛誉。
壮族地区纺织工业和工艺美术颇为发达,妇女善于织壮布壮锦,花样清新。还有风格别致的“蜡染”。在服饰上,男子与汉族无大区别,女子则五花八门各有特色。多穿元领左在上衣,下着宽脚裤,束花围腰。凡鞋、帽、胸兜之类,往往都用五色丝线绣上花纹、鸟鲁、人物、花卉,色彩艳丽。
壮族喜吃腌食,以生肉片为佳肴,节日有吃五色饭、五色蛋习俗,妇女爱嚼摈榔。
壮族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一般是氏族内不通婚。有“不落夫家”习俗。现在恋爱自由,婚姻自主。信仰多神,崇拜祖先,部分信仰佛教、道教和天主教、基督教。人死后实行棺木土葬。
壮族喜爱唱歌。山歌言词婉转,感情强烈,讲究押韵。讲述历史的“古歌”、传授生产知识和技术的“生产歌”和老人们咏唱的“酒歌”代代相传。还有情歌以及短小精悍的民歌。“情歌”又叫“花歌”,情意奔放,语句灵活自由,一问一答。民歌主要是“苦歌”,如“妇女苦情歌”、“长工歌”等,形式短小,不拘一格,以此抒发郁积的悲伤之情。
壮族善舞,具有悠久历史的“铜鼓舞”、“扁担舞”、“稻草舞”,节奏鲜明,舞步雄健,并有壮戏,情节细腻,表演生动。主要节日与汉族相同,农历“三月三”是传统民族节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