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
瑶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湖南、贵州、云南等5省区。云南瑶族主要居住在河口、马关、金平、富宁、广南、麻栗坡、丘北、元阳、绿春、红河等县,勐腊、江城、景东等地也有少数分布。瑶族自称“盂”(或译作“勉”、“门”、“棉”、“睦”),意为瑶人。
瑶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通用汉文。历史上瑶族和苗族有密切的亲属关系,同源于秦汉时的“武陵蛮”部落。隋代称为“莫谣”。在今湖北、湖南一带,瑶族和苗族已开始分化为两个族群,宋以后称“徭”。流传至今的《评皇券牒》(过山榜)是记载瑶族历史的一份重要文献。
云南瑶族是明、清以后分别由两广和贵州迁入文山州境内的,以后又分迁至红河流域和墨江、勐腊等地。建国前,主要从事农业,部分从事林业。其内部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大多数地区已发展到地主经济阶段;边远山区瑶族的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多数瑶族人民没有土地,大多附属他族土司、地主,沦为佃农。
瑶族因支系和居住地域的差异,过去曾有“红头瑶”、“平头瑶”、“白头瑶”、“蓝靛瑶”。“沙瑶”、“过山瑶”、“大板瑶”等他称。风俗习惯上一直保持有本民族传统的特点,尤其在男女衣着上更为明显。瑶族妇女着无领大襟上衣,下着长裤、短裙或百褶裙,最爱在衣襟、袖口、裤脚镶边处绣上精美的图案花纹,发结细辫,围以五彩细珠,佩戴银制头衩、头针、耳环、颈圈、银牌、手阉等饰物。男子亦蓄发盘譬,以青布或红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外加坎肩,下着宽裤。
瑶族男女青年社交自由,一般通过节日唱歌建立感情,征得父母同意即可成亲,但不与他族通婚。家庭组织是一夫一妻制。多行姑舅表婚。同姓通婚不忌讳。蓝靛瑶上门入赘较盛行,白头瑶流行“抢婚”习俗。男子成年后举行“度戒”仪式。
瑶族历史上行火葬,清朝中叶改行棺木上葬。
民间制作的精美刺绣、挑花、蜡染、瑶锦等手工艺品最负盛名。
瑶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有拜“盘(夸瓜)神”、“神龙”、“伏儀姐妹”、“城隍”仪节,也祭献牛、马、风、雷、家、灶、寨神等。建国后,许多旧风俗已逐步得到了改革。
瑶族节日很多,有盘王节、春节、元宵节、干巴节、清明节、端阳节、目莲节、新米节等,而以“盘王节”(瑶年)为最大的传统节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