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昂族
德昂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潞西县三台山和镇康县军弄等地,少数散居在盈江、瑞丽、陇川、保山、粱河、耿马等县市。
“德昂”旧称“崩龙”,自称“达昂”,又分若买、凉、布雷等支系。汉语通称崩龙。1985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改称“德昂”族,系自称。
德昂族先民与现今的佤、布朗等族同属汉晋时“百濮”的一支。唐时称“扑子蛮”、“望苴子蛮”、“茫蛮”。元代布朗族一起统称“蒲人”。清代后始称“波龙”或“崩龙”。
德昂族语言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德昂语支。本民族没有文字。因长期与傣、汉、景颇等民族相处,多通傣语、汉语或景颇语,使用汉文、傣文。德昂族人口不多而分布较广,与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汉、景颇、傈僳、佤、傣等民族长期交错杂居,因而无论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等方面都受上述各民族的影响。
德昂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水稻为主,盛产龙竹,此竹干粗节长如椽柱,史称“濮竹”,为当地著名特产。并擅长种茶,有“古老茶农”之称。
建国前,在与汉、傣族杂居的地区,由于地主经济的渗入和高利贷盘剥的加深,很多德昂人沦为汉族地主、傣族领主的佃户和帮工。在边远山区还保留有家庭公社和农村公社的残余。这些地区生产力低下,人民生活更为贫困。
德昂族的竹楼大部分建筑在密林环绕、翠竹成荫的山梁或山脚,德昂人喜爱在院内栽种各种鲜花和亚热带瓜果,构成舒适优美的环境。
婚姻为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婚前有社交自由。镇康县德昂族中还保留有父系大家庭公社的特征。人死一般土葬。
德昂族男子着黑布圆领大面襟上衣,缠黑色或白色包头,有纹身习俗,一般在手臂、大小腿和胸部刺以动植物图案或傣文经咒。少年喜戴大耳坠和银项圈。妇女穿开襟短衣,缠包头,戴银饰及彩色玻璃珠,束腰箍,扎裹腿,下身穿绣有彩色线条的筒裙(不同颜色线条表示族内不同支系)。
德昂族信奉小乘佛教,节日有“进洼”、“出洼”、“做摆”和“烧白柴”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