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米族
普米族是云南特有民族,90%居祜在滇西的兰坪、宁蒗、丽江、维西、永胜各县。少数分布于四川盐源、木里等地。普米族多居住在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
普米族自称“普英米”、“普日米”、“培米”,都是白人的意思。他称有“博”、“西番”、“巴直”等。1960年定名为普米族。
普米族的族源与我国古代游牧民族氏羌支系有关。据本民族传说和历史记载,约在公元前4世纪时)从青海、甘肃、四川边沿一带南迁而来。13世纪以后,蒙古忽必烈率军南征时,陆续迁入滇西北高原定居,从事农业生产,部分人仍过着“有草则住,无草则移”的游牧生活。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农业逐渐占居主要地位,建国前夕,己大体和邻近的汉、纳西、白族相仿。兰坪、丽江等地普米族已处于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除少量“公山”外,大部分土地集中在本族或外族地主手中。在宁蒗一带,普米族长期受当地纳西族土司的统治,保持较浓厚的领主经济残余。为了摆脱反动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普米族人民曾多次进行过各种形式的反抗斗争。1936年,永宁地区普米族和纳西族人民举行了武装起义,打败三四千土司武装,攻破总管衙门,赶走土司总管,在群众中有深远影响。
普米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部分学者认为属于羌语支。但他们大都兼通汉、白、纳西语言。无文字,通用汉文和藏文。
殷勤礼貌,热情好客,是普米族的性格和美德。普米人有一俗话:“新坛子倒出的第一碗‘苏里玛’(青棵酒),要敬给远方来客;刚烧开的茶罐里盛出的第一杯浓茶,要端给远族兄弟喝。”
普米族多聚氏族而居,坝区住房多仿白族“三方一照壁”等院落形式,山区多为木楞房四合院布局。实行一夫一妻制父系大家庭,个别地方有母系社会残余。兰坪、宁菠等地普米族过年要为十三岁儿童举行“穿裤子(裙子)”成年礼仪式。
普米族信仰多神和崇拜祖先,每天三次向火塘上方“宗巴拉”神把祷敬献,巫师有“师毕”或“西师毕”及“韩规”,也信仰藏传佛教。兰坪普米族人死行土葬,宁蒗行火葬,将死者骨灰置于深山本氏族专用的岩洞。
普米族文学艺术丰富多采,内容广泛,诗歌、传说、故事、寓言、雕刻、绘画都各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其叙事诗《白狼诗歌》三章历代传诵,享有盛名。主要节日有大十五节、转山会、尝新节、驾牛节、跑马节等,兰坪、维西等地普米族也过春节、清明节、火把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