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

白族是云南特有的民族,75%左右聚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他散居昆明、元江、丽江、兰坪等地。四川西昌、贵州毕节、安顺和湖南大庸市桑植县也有少量分布。
白族先民,汉晋时称“僰”(音Bo)、“滇僰”、“叟”、“爨”,唐宋称“白蛮”、“河蛮”、“下方夷”,元明时称“白人”或“僰人”,明清称为“民家”。白族以白为善,故自称“白子”、“白尼”、“白伙”,意为“白人”。纳西族称其为“勒布”、“那马”,傈僳族称其为“勒墨”。1956年11月,根据广大白族人民的意愿,以“名从主人”的原则,统称白族。
白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大理点苍山马龙峰新石器遗址、宾川白羊村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出土的石刀、石斧、陶器及剑川海门口铜石并用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器遗物,证明白族社会分工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白族自唐南诏以后,特别是大理国时期,便形成了一个大体具有共同语言和文化,经济水平接近,居住地比较固定的古代民族。唐代以后,由于受到内地汉族文化、经济的更多影响,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进一步发展。到了元代,当时的大理城己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
建国前,洱海地区白族的生产水平较其他少数民族为高,与汉族基本相同,但其社会内部经济发展仍不平衡。在大理、剑川、鹤庆、洱源等坝区,封建地主经济占绝对优势,下关、大理喜洲等少数城镇,资本主义经济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而在云龙、兰坪、沪水、福贡一带山区的白族,则还保存着封建领主经济以至奴隶制或更落后的原始公社残余。
白族是一个具有反帝反封建斗争光荣传统的民族。1949年4月2日在中共云南地下党领导下举行了剑川起义,发展了滇西游击根据地,为云南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贡献。
白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也有人认为是彝语支),分为南、中、北三个方言区。许多白族人通晓汉语文,白语中大半词汇来源于汉语,历史上有借用汉字标音的古白文著作史书、佛经、碑刻等,以《白古通纪》、《玄峰年运志》为著名,明清时用这种白文刻有《词记山花·咏苍洱境》碑等。
白族的习俗大多与汉族相同。婚姻为一夫一妻小家庭制,旧时有少数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并流行姑舅表婚和招赘习俗。元代以前盛行火葬,后改为土葬,葬仪比较隆重。服饰各地不同,男子一般头缠白色或蓝色包头,身着白色对襟衣和黑领褂,下穿白色长裤。
妇女多穿白色上衣,外套红、黑、紫色丝绒领褂,下着白色或蓝色宽裤,头戴绣花、印花彩色毛巾,胸前挂有“三须”、“五须”等银饰。
白族有丰富多采的文学艺术。如优美的民间传说《望夫云》、《蛇骨塔》、《慈善夫人》、《鸟吊山》等。已整理出版《白族民间故事集》、《白族文学史》等。音乐舞蹈方面有“白族调”、“大本曲”、“霸王鞭”等。还有由古典戏曲“吹吹腔”发展起来的“白剧”,南诏时曾进《奉圣乐》,列为唐朝十四部乐曲之一。在建筑、雕刻、绘画艺术方面都有根高造诣,今存有《南诏中兴国史画卷》、《大理画卷)和《北汤天佛经卷)等珍贵文物及大理三塔、南诏德化碑、石钟山石窟等艺术瑰宝,成为研究云南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白族民间普遍崇拜村社神“本主”,各村落建有本主庙,常年祭祀。也有人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
白族传统节日是火把节(有称星回节)、绕山林、耍海会、绕海会、渔潭会、石宝山歌会、拜日望等,最隆重的三月街节,成为滇西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民族团结的盛会,现已成为大理州的民族节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