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

傈僳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其余散居在丽江、迪庆、大理、德宏、楚雄、保山及四川省凉山州等地区。
傈僳族的族源与古代氏羌有关系。唐宋无朝时史书称为“粟蛮”或“粟粟两姓蛮”、“施蛮”、“顺蛮”,明清称“劳(此夕)”,“力(此夕)”、“栗粟”。自称为“傈僳”。
8世纪时,傈僳族先民便居住在雅砻江、金沙江两岸的广阔地区,15~19世纪之间,逐渐迁移到澜沧江和怒江流域。
傈僳族主要从事农业,兼事采集和狩猎。建国前,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封建地主制。家长奴隶制和原始公社制多种情况并存。历史上傈僳族人民与当地各族人民共同进行过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压迫的斗争。
怒江流域是傈僳族聚居中心,住房多为“千脚落地”的木板房或竹篾笆房。社会上保留着氏族制度的残余,各村社和家族内部有虎、熊、猴、蛇、羊、鱼、蜂、鼠、鸡、鸟、竹、麻、茶等十多种氏族名称,代表不同的血缘亲属关系。旧时全体社会成员在生产、生活中的行为规范都依照相传下来的习惯法来调节。
傈僳族婚姻以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为主,但仍有姑舅表优先婚制等习俗。过去,男子穿短衣,外着麻布大褂,左腰佩刀,右腰挂筋包;妇女穿绣花上衣、麻布筒裙,喜戴红白料珠、珊瑚、贝壳等饰物。人死后,亲友要带酒肉吊唁,并绕尸歌舞,唱“尼莫”歌,实行土葬,在坟前悬挂督弓、织麻布工具随葬品。
傈僳族有万物有灵和祖先崇拜活动,巫师称“尼扒”。少数人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
傈僳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原有拉丁大写字母及其变体形式的拼音文字和维西农民汪忍波创制的音节文字,均因结构不完善,未通用。1957年新创制拉丁字母拼音文字。
傈僳族有口传山歌和长诗,如著名的“逃婚调”、“生产调”等,还有许多神话传说。他们善歌舞,有“丰收舞”、“割麻舞”、“求爱舞”等10多种表现生产、生活,歌颂劳动和赞美爱情的舞蹈。每逢收获、结婚、出猎、盖房等时候,特别是传统的阔什节(过年)、刀杆节、收获节等,都尽情歌舞,同时,还开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射弩、荡秋千、跷跷板、弹唱、转车等娱乐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