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昌族
阿昌族是云南特有民族,90%分布在陇川县的户撒和梁河县九保、曩宋等阿昌族乡。潞西、盈江、腾冲、龙陵县也有少量分布。
阿昌族由古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远在2世纪即居住在怒江流域。5、6世纪后一部分向西南迁移,定居在陇川、梁河、保山等地。元明后称为“峨昌”、“阿昌”。现今陇川县户撤地区的阿昌族自称为“蒙撤”、“蒙撒掸”、“衬撒”,梁河地区则自称为“汉撒”与“阿昌”。建国后统一定名为“阿昌”。
阿昌族没有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阿昌语支,其中又分为户撒、梁河、潞西3个方言。通汉语、傣语,有的还会讲缅语和景颇语。使用汉文和傣文。
历史上,阿昌族比较早地接受了汉族的先进文化。内地商人在宋元时期经常出入于云龙县的阿昌族中,有些商人把先进的生产技术传授给阿昌族。随着汉族封建势力和傣族土司势力进入,阿昌族的农村公社经济也迅速向封建社会转化。建国前阿昌族地区的统治政权,形式上仍由土司掌握,但实际上早已是地主经济的一部分。以农业为主,特产户撒草烟著名,远销缅甸。手工业较发达,门类很多,铁、木、石、银及酿造、刺绣、染色、纺织等,其中以打铁最为著名。阿昌族工匠生产的“户撒刀”有长刀、短刀和藏刀等50多种,120多个花色,精致美观,品质优良,行销于省内及西藏、青海等地。
阿昌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有家族组织,数姓同寨而居,喜唱民歌,人们常形容“知了三个,叫声满山洼,阿昌三个,唱得满山歌”。
阿昌男子喜蓝或白、黑色上衣,下穿黑色裤子。己婚妇女一般穿长袖对襟衣,下着筒裙,用青布包头;未婚女子穿长裤,盘辫于顶。喜食酸味,妇女有嚼烟、芦子的习惯,俗以齿黑为美。
阿昌族实行土葬;人死后,请佛爷念经并择吉日出殡。户撒的阿昌族普遍信仰鬼灵,崇拜祖先,其他地方也有信仰小乘佛教的。主要宗教节日有“迸洼”、“出洼”、“烧白柴”、“泼水节”。每年农历正月初四“窝乐节”是传统民族节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