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诺族
基诺族是云南特有民族,是1980年识别后确定的。主要聚居在景洪市的基诺山(旧称攸乐山)。其余分布在勐腊、勐海县的一些地方。“基诺”是基诺族的自称,释意为舅舅的后代或尊敬舅舅的民族。他称为“攸乐”、“卡罗”。
基诺族源于古代氏羌的一支。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无本民族文字。基诺族传说来自北方,迁徙时曾经过昆明、峨山等地,后又辗转迁至西双版纳的勐遮和勐养,最后才定居在景洪市的攸乐山。定居之初,大致还处在母系社会时期,直到距今300多年前才发展到父系社会。建国前,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农村公社阶段。建国后,基诺族经过直接过渡,在1957年建立了第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跨越了几个历史阶段,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主要从事山地农业,以种旱稻、玉米、棉花为主。其聚居地是著名的普洱茶六大茶山之一。副业除种茶、制茶之外,以编织竹蔑器工艺品著称。农闲时则盛行集体围猎活动。
基诺族很尊敬长老,老年妇女地位很高。在新房落成时第一个手持火把登楼点燃新火塘的是村内年长女性,小孩生病,为子女“招魂”,有杀鸡权利的也是女性,这些都是母系氏族公社的遗迹。每个村寨有一个“卓巴”(寨父),一个“卓生”(寨母),管理村社内部事务。猎获品交由全寨享用,大人小孩平均分吃。
基诺族男子穿白色无领对襟棉布上衣,衣背后多绣有圆形彩色光芒图案,下着宽大白裤。妇女上穿对襟无领短褂,其上镶有七色纹样图形。短褂外罩一件贴身衣兜,均刺绣有精美的圆形银饰花样;下穿黑白相间的短裙,头戴披风式尖顶白帽。
男女恋爱自由,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小家庭,但又保持了一些对偶婚和群婚的特点。儿童成年时,举行“成年礼”,要剽牛祭祀庆贺。人死后,剜独木为棺,葬于氏族公墓,不砌坟冢。
过去盛行祖先崇拜,相信万物有灵。主持祭把的巫师有“莫丕”、“布腊仓”。
基诺族在文学艺术方面,有丰富优美的传说故事,讲述开天辟地艰辛生涯和人类的起源,情节委婉曲折、娓娓动听。还有寓言、谚语等。基诺人能歌善舞。传统情歌“巴什”是研究血缘家庭史的珍贵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