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
[ Home ] [ Up ] [ 民族概述 ] [ 汉族 ] [ 壮族 ] [ 彝族 ] [ 白族 ] [ 哈尼族 ] [ 傣族 ] [ 苗族 ] [ 傈僳族 ] [ 回族 ] [ 拉祜族 ] [ 阿昌族 ] [ 佤族 ] [ 纳西族 ] [ 瑶族 ] [ 景颇族 ] [ 藏族 ] [ 布朗族 ] [ 普米族 ] [ 怒族 ] [ 德昂族 ] [ 基诺族 ] [ 蒙古族 ] [ 布依族 ] [ 独龙族 ] [ 水族 ] [ 满族 ]

 

满族


南的满族多居住在昆明及大理、东川、曲靖等地。满族源于两千多年前的“肃慎”,隋唐称为“勿吉”或“靺鞨”、“女真”。明万历十一年(1583年)至四十四年(1616年)努尔哈赤先后统一东北女真各部建立后金,至1635年皇太极废除女真旧称,定族名为“满洲”,辛亥革命后,通称为满族。

满族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16世纪根据蒙古文字母创制了满文,清朝曾用它行文写史。后来满族人民均通用汉语文,满文也很少用了。现在只有黑龙江边远地区少数满族能讲满语。

满族是历史悠久、勤劳勇敢的民族,在祖国历史上,曾谱写过重要的篇章。 云南的满族是清朝初年吴三桂率清兵到云南时迁徙来的,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吴三桂挑拨汉满族关系,发动叛乱,康熙派军镇压。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病死。康熙二十年(1681年),贝子彰泰率满、汉两族官兵10万人围攻昆明。平定叛乱后,随满族官员来云南的许多满族士兵、仆役始定居昆明等地。今昆明如安街华兴巷因系满族聚居之地,故当时称之为满洲巷。1911年,云南“重九”光复起义成功。起义领导人能妥善对待满族官员和百姓,没有发生民族间不幸流血事件。许多满族仍留在云南,有一部分满族迁回北方。在抗日战争时期和建国以后,又有许多满族来到云南,主要在城镇从事手工业和商业贸易。据说云南火腿月饼和“萨其玛”,首先是满族开办的合香楼所产。“萨其玛”是满语,汉语叫“金丝糕”,香酥可口,油而不腻,是满族人民喜爱的传统糕点。

旧时,满族男子留发束辫,穿马蹄袖袍褂,女子穿宽大直筒旗袍,着花鞋。清代满式服装曾流行全国,现在与汉族服式一样了。

满族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原来一般实行族内等级婚,后来限制放松,可与汉族通婚。在云南的满族有的还跟彝、白族通婚。满族有祭天、祭祖风俗,孝敬长辈,重视礼节规矩,人病死,采用木棺土葬。

古代满族信仰萨满教,分为管祭把的家萨满和跳神的萨满。以后,因受佛、道教和儒家思想影响,一般满族家中供有观世音、关公、楚霸王神位,还喜欢供一个“锁头妈妈”,用麻线拴一支箭在门头,一年祭三、四次,祭时一般在晚上把前头拿下来,摸黑磕头。满族过去忌吃狗肉,假若小孩一定要吃,须用一块布蒙起给他躲着吃。

满族创造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入关前用满文写有《满文老》、《满洲实录),用满文翻译过《盂子》、《三国演义》、《资治通鉴》等。入关后,迅速吸收了汉族文化,满族作家用汉文写的著作,有清初纳兰性德的《纳兰词》,曹雪芹的《红楼梦),罗常培的汉语音韵学和汉语方言著作《汉语音韵学导论》等。

清代,在云南任职的满族文武官员相当多。据不完全统计,有总督34人,巡抚11人,布政使16人,按察使11人,其他盐、粮道使25人,知府64人,其他府官57人,知县、知州141人,提督8人,镇总兵63人,督标7人,协、营将领160人。在《新纂云南通志》中列为“名宦”的就有鄂尔泰、和费颜等16人。他们当中许多人为开发云南和巩固祖国西南边疆,做过有益的事。

backtop.jpg (1311 bytes)

 

这里是CZY的云南探索。内容不断更新,欢迎再来!

URL:http://www.czy.itgo.com/

Send mail to yunnan@czy.itgo.com with questions or comments about this web site.
最近更新时间: 99-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