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朗族
[ Home ] [ Up ] [ 民族概述 ] [ 汉族 ] [ 壮族 ] [ 彝族 ] [ 白族 ] [ 哈尼族 ] [ 傣族 ] [ 苗族 ] [ 傈僳族 ] [ 回族 ] [ 拉祜族 ] [ 阿昌族 ] [ 佤族 ] [ 纳西族 ] [ 瑶族 ] [ 景颇族 ] [ 藏族 ] [ 布朗族 ] [ 普米族 ] [ 怒族 ] [ 德昂族 ] [ 基诺族 ] [ 蒙古族 ] [ 布依族 ] [ 独龙族 ] [ 水族 ] [ 满族 ]

 

布朗族


布朗族.JPG (18806 bytes)朗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勐海县的布朗山布朗族乡,以及西定和巴达等山区。镇康、双江、临沧、景东、澜沧、墨江等县也有部分散居和杂居。 据史书载,自汉代开始,在今保山地区就有古代“濮人”部落居住,后来一部分分散迁移到景东、景谷、云县等地以至滇南。唐代称“朴子蛮”,元代称“蒲人”,明清称“濮满”、“苞满”、“濮曼”等。

历史上,由于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压迫,造成布朗族屡次迁徙。约至18世纪,布朗族大体已形成了现在的分布状况。

布朗族语言属南亚语系盂高棉语族布朗语支。各地自称略有区别,镇康、景东自称“乌”;澜沧文东自称“翁拱”;双江、云县、墨江则称“阿娃”、“阿瓦”;西双版纳称“布朗”。布朗和佤(自称“布饶”、“布牢”、“布伦”)、德昂(旧称“布龙”、“波龙”)三族族称语音十分相近,其含义都为“住在山上的人”。

布朗族多居海拔1500米以上的高山地带,主要从事山地农业,除种植粮食作物外,还生产棉花、紫胶、茶叶等经济作物。布朗山茶叶是制作“普洱茶”的主要原料产地。其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建国前,居住在临沧、景东、墨江等县的,已进入封建地主经济发展阶段;居住在西双版纳等地的,普遍采用刀耕火种方式,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尚处在原始社会末期向阶级社会过渡的农村公社阶段。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傣文和汉文。

19世纪以后,布朗族与当地傣、汉各族人民一起共同反对英、法帝国主义对云南边疆的侵略。抗日战争时期与傣、哈尼等民族一道抗击了日军对西双版纳的侵犯,在捍卫祖国边疆斗争中立下了功勋。

布朗族喜吃酸笋、酸菜、酸肉之类食物。男女都吸草烟,妇女爱嚼摈榔。男子穿对襟短衣,下穿黑蓝色肥腿长裤。有纹身习俗,在四肢、胸、腹部都刺染有各种花纹。西双版纳布朗族妇女穿紧身上衣,下着筒裙,喜戴耳环、项圈、手镯等,用白布包头。男女恋爱结婚以及离婚,一般都比较自由,布朗山区有到妻方居住的习俗,所生小孩均跟母亲连名。父系氏族血缘关系的嘎滚制还起重要纽带作用。社会上有尊老习俗。人死即速葬,按年龄辈份大小,分中、高、低三台叠葬在一起。信仰小乘佛教和原始宗教,每逢傣历十月问举行“赕什拉”,为死者超度亡灵,祈求保佑子孙安康。

布朗族节日与农业生产、宗教祭祀有关,大体上与傣族相仿,有“过新年”、“进洼”、“出洼”等。音乐舞蹈方面也受傣族文化影响。普遍流行唱“赞哈调”,舞蹈有刀舞、蜡条舞、圆圈舞等数十种,体现了本民族歌舞的特色。凡遇结婚、赕佛、盖新房等时节,男女老幼载歌载舞,举行狂欢庆祝活动。

backtop.jpg (1311 by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