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

彝族是云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占全国彝族人口的60%左右。云南绝大部分县市都有彝族分布,而以楚雄彝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哀牢山区、乌蒙山区和滇西北大凉山一带比较集中。彝族历史悠久,其先民是与氏羌有渊源关系的“昆明”人。唐宋时称“乌蛮”,元明时称“罗罗”。彝族自称他称很多,总计不下一百余种。主要的自称有“诺苏”、“纳苏”、“罗武”、“聂苏泼”、“改苏泼”、“撒尼”、“阿细”、“濮拉波”等。建国后根据彝族人民的意愿,统一称为彝族。鼎彝之“彝”,既是彝族自称的音译,从汉文字义上讲,又具有庄重、古老的美意。
彝族主要从事农业,部分地区兼事畜牧业、手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大约在8-10世纪进入奴隶制,到15世纪明代中叶,经过“改上归流”,奴隶制逐渐被封建地主制所取代,生产水平有了较快的发展。建国前,在昭通等城镇彝族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己有一定发展,大部分彝族地区封建地主经济占主导地位。而在红河州南部、滇东北和武定、禄劝等上司土目统治的边远山区,还残存着封建领主经济;在滇西北小凉山地区(今宁蒗、华坪、永胜等县山区)基本上保持着黑彝贵族的奴隶制统治。历史上彝族人民和各族人民不断掀起过反抗统治者的斗争。
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六个方言区。原有一种古老的表意文字,也有人认为是象形音节文字,史称“爨文”,刻有《武定凤诏碑》。建国后对老彝文进行了整理和规范。彝族人民在历史上曾用彝文写下了历史、文学、天文和医药书籍、宗教经典等,其中著名的有长诗《梅葛》、《阿细的先基》、叙事诗《阿诗玛》等,有的已整理改编为歌剧,搬上舞台、银幕,有的还被译成各国文字,介绍到世界各地。
彝族人民擀制的羊披毡、刺绣优美图案的挎包、精制木漆器皿,是日常生活用品中富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
彝族有许多古朴的习俗,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制。建国前,流行交错从表婚和转房制,某些地方有“不落夫家”和“抢婚”遗俗,既反映了奴隶制、封建制婚姻的特点,又保留有原始社会的残余。小凉山彝族还有父子连名制,至今许多人还能背诵数十代父子连名的谱系。葬礼也多种多样。内地彝族实行上葬,小凉山实行火葬。巫师有“毕摩”、“苏尼”,民间崇拜“万物有灵”和祖先神灵的原始宗教活动,少数人信仰佛教、道教、基督教和天主教。这些都反映了彝族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彝族服饰多采多姿,可区别的几近百种。
彝族传统节日以“火把节”最为隆重,此外有路南、弥勒的“密枝节”,楚雄、牟定的“插花节”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