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祜族
[ Home ] [ Up ] [ 民族概述 ] [ 汉族 ] [ 壮族 ] [ 彝族 ] [ 白族 ] [ 哈尼族 ] [ 傣族 ] [ 苗族 ] [ 傈僳族 ] [ 回族 ] [ 拉祜族 ] [ 阿昌族 ] [ 佤族 ] [ 纳西族 ] [ 瑶族 ] [ 景颇族 ] [ 藏族 ] [ 布朗族 ] [ 普米族 ] [ 怒族 ] [ 德昂族 ] [ 基诺族 ] [ 蒙古族 ] [ 布依族 ] [ 独龙族 ] [ 水族 ] [ 满族 ]

 

拉祜族


拉祜族.JPG (11657 bytes)

祜族是云南特有民族,分布在澜沧、盂连、耿马、沧源、勐海、西盟等县,以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和勐海县西定、巴达和布朗山为主要聚居区。

拉祜族先民源于古代羌人。“拉祜”是自称,“拉”意为“虎”,“祜”意为在火旁把肉类烤到发香的程度。所以,“拉祜”就是烤虎肉的意思,反映该族曾经经历过狩猎经济生活。故用其音译称拉祜为“猎虎的民族”。

远在3世纪,就居住洱海区域,10世纪后,拉祜族人民不断向南迁徒。其西路,“拉祜纳”(黑拉祜)迁到临沧、澜沧、盂连、勐海一带;其南路“拉祜西”(黄拉祜)、“拉祜普”(白拉祜)分布在景东、景谷、思茅、墨江、元江等广阔地带。清代以后史籍称为“傈黑”。

建国前,主要从事农业,各地社会发展不平衡,临沧、双江、镇沅、墨江、元江等地已发展到地主经济阶段;澜沧、景谷等县还保存有某些土司制度的残余;澜沧西南部、盂连、沧源、耿马和西双版纳等近一半人口的拉祜族地区,处于傣族封建领主经济支配之下,仍保留着原始公社制残余。

历史上拉祜族人民反抗统治者的斗争从不间断。仅18世纪初到20世纪初的200年间,拉祜等各民族共同反对清王朝和各级土司的斗争达20多次。

拉祜族妇女服装具有青藏高原妇女服装的特点,多穿黑布开岔很高的长袍,除衣领和开岔都镶绣彩色花边和银泡,下穿筒裙或长裤。西双版纳有的妇女剃光头发,包黑色头巾,戴大耳环,胸前佩挂“普已”(大角牌)。男子裹黑头巾,穿黑色无领大襟衫和长裤,外出时佩刀,既是生产工具,又是自卫武器。

拉祜族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有到妻方居住3年的习俗。夫妇不睦,可请人出证,烧断丝线,即可离异。人死后根据性别年龄和辈份放置尸体,实行火葬,部分地区采用土葬,墓坑方位以丢鸡蛋占卜选定。信奉原始宗教,崇拜多神。清初,传人大乘佛教,后来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将基督教和天主教相继带入澜沧、临沧、德宏等地拉祜族中。

拉祜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原有一种拼音文字,建国后经改革在试行中。拉枯族民间文学艺术极为丰富,史诗《牡帕密帕》和叙事长诗《扎奴扎别》较为著名。

拉祜族喜爱歌舞,歌曲和舞曲的调子很多。传统乐器有芦笙、三弦;舞蹈有“芦笙舞”,其特点全用足踏动作,左面单摆,样式达三四十种。年节期间,集体跳舞,边跳边唱,通宵达旦。

拉祜族节日有扩塔节、火把节、端午节、献新米节、分猪肉节、让生节、年礼节、拴线节等。

 

backtop.jpg (1311 bytes)

 

这里是CZY的云南探索。内容不断更新,欢迎再来!

URL:http://www.czy.itgo.com/

Send mail to yunnan@czy.itgo.com with questions or comments about this web site.
最近更新时间: 99-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