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

哈尼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的哀牢山区。其族源和隋唐时期的“和蛮”有关系,有“哈尼”、“和尼”、“布都”、“碧约”、“卡多”、“雅尼”等自称、他称有20多种,建国后统称为哈尼族。
哈尼族历史悠久,与彝族、拉祜族同源于古代的羌族。隋唐时期,哈尼族与彝族的先民同被称为“乌蛮”,唐初称“和蛮”,元时称“和尼”,明清改称“窝尼”。10世纪中叶,哀牢山区因远、思陀、溪处、落恐等各部“窝尼”进入封建领主社会;14世纪中叶以后,墨江、元江、新平、普洱一带逐渐由领主经济向地主经济过渡,但红河以南的哈尼族地区,仍保留了部分土官领主;西双版纳、澜沧地区的哈尼族长期处于傣族封建领主统治之下,保留着较多的原始公社制残余。历史上哈尼族人民曾和当地各族人民一起进行了反对国内外敌人的斗争。
哈尼族居住的山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主要从事农业,以善制梯田著称。墨江哈尼族所产的紫胶质量优良,居全国首位。思茅、西双版纳哈尼族和其他民族聚居的广大山区,是中外驰名的“普洱茶”的家乡。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首府个旧市,是世界闻名的“锡城”。
哈尼族崇尚黑色,喜用自己织染的育黑色小上布做衣服。男子多穿对襟上衣和长裤,以黑布或白布包头,老年人多戴瓜皮帽。妇女服饰因地而异,较多地保持了本民族的特色。哈尼族善腌咸菜,尤以做豆豉出名。喜吃酸、辣食品,嗜烟酒。
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内部又分为哈(人爱)、碧卡、豪白三个方言和若干土语。原无文字,建国后新创造了一套拼音文字,但尚未普及。
哈尼族文学丰富多采,但没有文字记述,依靠世代口耳相传。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较为完整的神话史诗《奥色密色》,是一部优美的文学作品和有史料价值的民族学资料。
宗教信仰为多神崇拜,巫师称为“贝玛”或“尼玛”。每年对象征保护神的“龙树”举行祭把。少数人信仰基督教。哈尼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婚前有社交自由,流行姑表优先婚配习俗。人死实行棺木上葬。哈尼族有尊老爱幼的风尚。并喜爱音乐,能歌善舞,不论男女老幼都喜欢随身带着乐器。
哈尼族传统节日有十月年、六月年(俗称“苦扎扎”或祭秋房、祭田节)等。
|